欢迎来到猫儿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态科研频道 > 论文集锦 >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赴四川王朗、唐家河 自然保护区等地学习的考察报告

时间:2014-07-22 09:54来源:广西猫儿山 作者:张建华 王绍能 翟芳 点击:
为学习兄弟保护区在规范化、信息化、生态旅游建设方面的经验,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2014年5月13日至5月18日,赵连生局长带队组织保护管理科、科研科等相关科室

参观考察唐家河保护区

 

      为学习兄弟保护区在规范化、信息化、生态旅游建设方面的经验,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2014年5月13日至5月18日,赵连生局长带队组织保护管理科、科研科等相关科室5人及猫儿山旅游公司及设计公司等相关人员,共计9人,前往四川王朗、老河沟、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考察过程中,我们与各保护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一、基本情况

    (一)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绵阳市平武县境内。东经103°55′—104°10′,北纬32°49′—33°02′,总面积322.97平方公里,建于1963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大熊猫保护区。保护区地处盆地西部边缘山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属半湿润气候。11月至次年4月呈现日照强烈、降水少、气候寒冷、空气干燥的特点;5月至10月降雨集中、多云雾、少日照、气候暖湿。王朗地处松潘甘孜造山带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较为频繁,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在保护区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地震遗迹。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核心地区之一的喜玛拉雅—横断山脉,王朗保护区保持了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其原始性、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名扬中外。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7种。该区域是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走廊地带,是连接岷山大熊猫A种群的枢纽。王朗自然保护区的旅游项目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从资金、技术、专家方面的援助,是以保护为目的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在王朗的周边还生活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白马民族,传承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与王朗的自然风光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平武王朗白马景区是国内首家通过“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认证”的风景区。

      (二)老河沟自然保护区

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东部的摩天岭山脉,东经 104°32′42″—104°45′25″,北纬32°36′ 22″—33°25′52″,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毗邻四川唐家河和甘肃白水江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原老河沟国有林场以及周边山河沟、小河子沟两片零星国有林和集体林组成。这片区域是大熊猫、扭角羚、林麝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该区域连接着四川唐家河、甘肃白水江以及王朗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扭角羚、林麝等野生动物来说,是重要的迁徙和繁衍走廊。老河沟是中国第一个“社会公益型保护地”。 2012年1月,在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与平武县高村乡人民政府签订的合同中,双方特别约定:“本流转林地属于集体公益林,仅限用于建立自然保护区,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改变林地用途和公益属性,不得用于非林建设”。期限暂定至2058年12月31日。一个崭新的三方合作关系自此形成:国家及四川林业局授权,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募集资金,TNC负责规划、科研和管理。学界称老河沟是开展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的理想研究平台。

    (三)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北部广元市青川县,岷山山系龙门山脉西北侧,摩天岭南麓,北与甘肃文县境内的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东接青川东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西与绵阳市平武县毗邻。 地理坐标东经104°36′—104°56′,北纬30°32′—32°41′,面积400平方公里。行政区属青溪镇。重点保护对象是大熊猫、扭角羚、川金丝猴、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唐家河保护区生物资源富集,据调查,有脊椎动物430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72种,一级保护动物就有13种。大熊猫数量为60只,金丝猴1000多只、扭角羚1200多只;有植物2422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12种,其中一级为4种。该保护区是岷山山系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为A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拥有三国阴平古道、红军战斗遗址和众多原生景观。被誉为“天然基因库”、“生命家园”和岷山山系的“绿色明珠”。

      二、经验总结

      通过对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进行学习考察,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一)以科研为依托,提高保护成效

      “以科研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是我们在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验交流后最深刻的感受。科学研究是保护区的灵魂,是提高保护成效,解决保护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科研工作是保护区工作人员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生态环保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保持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原生性及其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避免人为和自然因素破坏。实现保护目标的主要策略有:科研与国际合作,巡护监测,反偷猎与保护网络化;生态旅游,社区共建,环境教育。在王朗保护区,即使是新进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都能对保护区的科研工作如数家珍,保护区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提高巡护监测管理水平

      红外相机监测是王朗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监测手段,保护区监测巡护数据库可以避免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积累基础数据,提高科研合作竞争能力。唐家河保护区仅蔡家坝管理站所辖范围就有6条监测路线,7个摄像头,可以实时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监测,并通过网络信号传输数据,方便监测人员在管理站和总部都能进行后台管理和数据分析等工作。老河沟则通过风力太阳能互补的电力供应,将红外相机和视频信息直接通过无线网络上传,建立网上的虚拟保护区。同时监测系统对森林防火和反偷猎也有积极作用。

      (三)采用多种科研宣教手段,全面促进规范化建设 

      自然保护区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管理工作也是我们这次考察工作的重点。根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规定:保护区应在办公用房、保护管理站(点)、界碑界桩、宣传牌等位置尽可能使用自然保护区区徽。王朗保护区和唐家河保护区的区徽都是精心设计、巧妙融入保护区的特色。唐家河保护区的各种指示牌和宣传牌更是寓教于乐,通过形象的卡通图案和生动有趣的文字来进行环境教育。我们参观的保护区管理站基本上都兼顾各项功能,集管护、科研、宣教、办公设施为一体。老河沟保护区的办公场所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与当地自然景观和谐一致的建筑,实现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将生态理念融入每个细节。唐家河保护区宣教培训中心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主题设置陈列展览来进行生态文化知识宣传教育,以及云台山森林公园富含文化底蕴的解说词也都很有特色。

      (四)打造极具个性的生态品牌,注重加强社区共建 

      社区共建是保护区建设永恒的主题,自然保护区建设离不开社区群众的支持和社区经济的发展。考虑社区利益是老河沟保护区的一大特色,在老河沟保护区的发展过程中,停掉了当地原有的采石场,替代的新方案是订制化生态农业。仅2013年上半年,当地的蜂蜜、黄豆、腊肉等优质农产品就收到了30万元的订单。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养蜂历史也有几十年,最早是保护区工作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发展养蜂事业,后来保护区为了促进周边社区老百姓的发展允许周边社区蜂农申请后进区养蜂。现在“唐家河蜂蜜”已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周边发展特色农家乐,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古镇及特色村落,尤其是特色村落建得非常有特色,干净的村道,古香古色的门庭对联,宽畅的前庭后院 ,果园及菜园交错分布,种植着各式果树及农家青菜,路两旁的篱笆上开满了姿态各异的鲜花,清清的小溪蜿蜒穿过,吃的是农家小菜,仿佛进入到了 “世外桃园”。这些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第三产业,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三、工作建议

      (一)借平台,重合作,提升科研水平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受编制有限、人员结构不合理的影响,科研力量不够,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科研设施配备不全,科研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过考察学习,我们深有感触,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科研工作尤其科研监测这一块做得非常好,主要是他们注重多方面的合作,与国内外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有广泛的合作,并同国内外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科研教学实习基地,同时通过积累培养出保护区自己的科研人才。目前,虽然我们保护区科研条件较差,但我们只要利用好以下平台,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充分开展合作,科研工作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1、GEF平台

      GEF是全球环境基金的缩写。我国GEF项目是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国际资助项目。广西林业GEF项目,通过把当地社区结合到自然保护区管理之中的方法,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猫儿山自然保护区通过努力争取被纳入到GEF项目实施范围,通过2007至2013年的实施项目已基本完成,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保护区具体负责实施的人员结识了大量国内外的专家,虽然GEF项目已基本完成,但这些专家的手上有很多可以和保护区合作的科研项目,这块合作平台仍旧存在,必须要很好的利用起这一块资源。

      2、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平台

      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下发起、MAB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批准建立的,旨在展示和促进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各个生物圈保护区的作用,加强地区和国际一级的共同认识、交流与合作,强调在生境、物种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资源利用需求及文化传统之间取得协调。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是与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齐名的殊荣,都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及批准。

      2011年2月13-15日,猫儿山保护区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提名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顾问委员会上获得初步通过,正式通知于2011年6月28-7月1日在德国举办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第23届国际协调理事会(MAB-ICC)上正式公布。自此,猫儿山保护区成为全国第29个、广西第二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也是目前广西唯一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利用“世界生物圈”这一品牌,可积极争取国际项目合作资金,与世界其他先进生物圈保护区结为友好合作保护区,开展共同研究,学习先进管理经验。

      3、广西区林科院、桂林植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具有完善科研设施设备,并有较强的科研团队,林科院、桂林植物研究所等国内的很多科研机构与猫儿山保护区在多学科、多领域都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充分利用好与广西区林科院在猫儿山建立国家级生态定位站及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的合作机会,不断提高猫儿山保护区的硬件及软件水平。同时,桂林植物研究所有一批专家对猫儿山的植物有很深入的研究,对猫儿山的植物分布很清楚,开展植物专题调查,进一步摸清猫儿山特有及珍稀植物的分布,并可就药用植物开展合作研究,为林下经济发展培植开发一系列的药用产品。

      4、广西大学、广西师大等大专院校

      猫儿山保护区先后与广西区内广西师大等大专院校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开展了一些合作项目,但这远远不够,还应该与广西区外有名的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充分利用好这一块的科研力量,这样才能提高猫儿山在国内外的科研知名度,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形成良性互动,把猫儿山建设成一个开展科研的理想场所。

      5、建立完善的科研合作机制

      猫儿山保护区目前尚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合作机制,科研人员到猫儿山来了开展一定的科研项目,一是感觉不到科研气氛,又没有应有的热情,很难做到项目做大或通过一个项目带进另一个项目。有了完善的合作机制既保证了能引进科研力量,又能实现科研成果的共享。合作机制主要考虑,尽可能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条件,猫儿山保护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成果共享,每一项目有猫儿山科研人员专人负责专人参与,这样才能达到锻炼提高我保护区人员做科研的能力,也才能实现互利双赢。

      (二)整合力量,精心设计,做出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效果

      通过考察老河沟、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我们深有体会,要想做好规范化建设,必须要在软件及硬件两方面上都要下功夫,一是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制定发展方向及理念,提供各方面的指导与保障;二是设计出具有特色、切合实际、经济耐用的标识标牌,设计统一管理站(点)房屋风格,设计统一的管理人员的服装及服装标识等。三是在设计上做到高起点,就必须整合力量,在保护区知情管理人员参与的同时,要聘请高水平的设计团队参与,抓住猫儿山保护区获得示范保护区这一契机,做好猫儿山保护区各管理站、游客入区宣教中心、标识标牌的建设,融入当地的一些文化及保护区的元素,做出猫儿山保护区的示范效果。

      (三)引进高科技,搭信息平台,促进保护管理工作

      当前,网络飞速发展,网络已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也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这也为猫儿山保护区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方便。目前,猫儿山保护区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加强保护管理工作,加强对各管理站管理。通过到老河沟、唐家河保护区学习,我们深有感触,引入高清视频系统,结合GPS、轨迹仪、执法记录仪,就可很好的做到加强监管及节约人力的双重目的。猫儿山保护区二期项目正准备建设视频监测系统,一是要根据保护区实际情况选好监测点,实现监测系统效益最大化;二是要培养相关技术人员,对数据进行管理和有效分析。同时,猫儿山保护区结合GEF项目资金要开发一个集人员管理、资源监测、病虫防治、森林防火为一体的信息平台,如目前资金有限,外面硬件设施只能做出一方面或几方面,但信息平台必须要考虑整合以上四方面,这样猫儿山保护区的信息化建设才能立于高点,才具有前瞻性,也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四)依托资源,深挖文化,开发产品,做足生态旅游的文章

      猫儿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年平均气温12.8℃,负氧离子含量高达5.8万个/cm3,四时空气清新,是天然的氧吧。春季40余种杜鹃花竞相开放,汇成花的海洋;夏季万绿吐翠,峡谷幽幽,处处飞瀑;秋季晴空万里,金秋红叶、红果赏心悦目;冬季银装素裹,玉树临风,山茶花与雾凇相伴怒放。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故道、二战美军援华飞机坠机地,是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猫儿山高凌八桂、秀甲华南,具雄、险、秀、奇、幽等不同的特色,形成了乌龟江瀑布群及十里大峡谷、九牛塘幽谷及珍稀植物园、老山界十里杜鹃画廊及红军长征故道、高山亚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高山森林湿地及三江源铁杉林、高山矮林览胜及高山探险等五大特色生态景区。云海、日出、佛光、雾凇,被誉为猫儿山四大自然奇观。猫儿山是一座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命运的革命之山!一座联结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之山!一座连接中国两大著名水系的桥梁之山!一座孕育了桂林人民母亲河的源泉之山!一座高凌八桂、秀甲华南的神奇之山!猫儿山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目前,猫儿山的生态旅游硬件设施上有了一个质的发展,上山公路已进行了硬化改造,山上的科研接待站也进行了维修,具备了一定的接待能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猫儿山的旅游也存在很多困惑。

      通过到唐家河、老河沟等保护区考察学习,谈几点发展猫儿山生态旅游的建议:-是急需编制一个中长远的猫儿山的生态旅游规划;二是急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猫儿山生态旅游的管理团队,依靠团队的力量,用好大家的智慧做大做强旅游;三是对猫儿山现有景点进行包装,主要是进一步发掘文化方面的故事及传说,制造神秘感;四是依托高寨建一个或几个瑶寨,少数民族尤其是瑶族,服装演出,体验瑶族人民生活吃住行,并展示产品,竹制工艺品,特色小吃,增加参与性项目,如体验瑶胞生活一至两天等;五是发展林下经济,培种特色药材,打造属于猫儿儿的药材品牌;六是建一个展示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辛及瑶乡瑶胞如何帮助红军战士,老红军故事的展馆,开发红色产品,如体验当一天红军,徒步重走红军路(梯子岭-红军亭一带);七是推出亲近自然活动如猫儿山保护区以前在做的珍稀植物认养活动,开展我和小树一起成长,让小朋友和大人开展亲子植树活动,开展生态知识、作文竞赛等活动;八是考虑整合周边群众生态农庄的力量,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通过以上措施,就会达到延长游客在猫儿山停留的时间,从而带动周边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发展,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总之,通过此次考察学习,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将结合本身实际借他山之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及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指导,努力把保护区建设成为集规范化和信息化于一体,集科学研究、公众教育和生态体验功能为一体的示范保护区。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