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猫儿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态科研频道 > 论文集锦 >

《农村中小学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1-10-28 19: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灵芝 点击: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课题的提出,是培养青少年生态道德观念的迫切要求 近几十年来,人类在不断取得文明进步的同时,却无情地破坏着地球的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资源枯渴、水土流失和温室效应等环境危机日益加深,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挑战。随着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课题的提出,是培养青少年生态道德观念的迫切要求

近几十年来,人类在不断取得文明进步的同时,却无情地破坏着地球的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资源枯渴、水土流失和温室效应等环境危机日益加深,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逐步上升为国家的生态安全问题,而生态道德缺失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生态危机呼唤生态道德建设。法国教育家卢梭早在两百多年前就曾指出:“教育是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种。”在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今天,教育的责任重大,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必将为人们解决这种危机提供有效帮助。青少年是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教育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培养新生代正确的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养成有益于生态环境的行为模式。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通知》,要求学校从教学改革、实践活动、教育管理等多方面推进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积极探索对未成年人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2.课题的提出,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新时期环境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珍爱环境”,而《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中、小学要利用活动课教学时间,组织好环境保护活动,使学生受到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设想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让学生从学习、实践等过程中学到丰富的自然常识和生态环保知识,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类本身的进一步关心,使“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成为广大少年儿童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生态道德观。

3.课题的提出,是对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

我县地处猫儿山生态景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是动植物的王国和物种基因库,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素有“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之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绿色水库。近年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积极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功能,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我县中、小学校“互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由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利用广西林业GEF赠款小额科研基金支持,兴安、资源两县教育局参与的《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与学校日常教学相融合的研究》科研课题于2009年5月向广西林业厅生物多样性办公室申报立项,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何利用这些成果和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资源 ,借各校创建绿色学校的东风,进一步丰富生态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中小学生态道德规范,探索中小学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申报了《农村中小学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科研课题,并认为此课题的提出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1.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是关于人和自然的道德学说,它旨在确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把道德行为的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从道义上确立人类在与自然关系上所承担的权利和使命,提倡人和自然的平等性、兼容性、和谐性。

2.生态道德教育: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等方面。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生态道德观念转化为人们的生态道德实践,并且使其真正成为公民的一种素质。从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的作用来看,主要在于使人们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的意义在于,只有持续、有效地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使人自觉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而更好地履行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3.中小学生态道德教育:强调将生态道德的教育和保护环境的行动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的问题,让少年儿童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基本理念; 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未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素质,发展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并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行为倾向,不断提高生态道德素养,达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保护人类自身永续生存的目的。

三、研究的背景

(一)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态道德行为规范,丰富学生生态科学知识,构建丰富的校园生态文化。

2.本课题将对农村中小学学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并展开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提高中小学生态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和实效性,使中小学生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主动影响和促使自己的亲人、朋友去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形成生态道德观念。

(二)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

在国内外,随着生态教育的深入,中小学生态道德教育研究有了一些发展,主要表现为:①在教育内容上,美、英等国注重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他们学习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保护的技能。②在教育方式上,重视调查研究,加强校内外结合,倡导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组织各种保护环境的活动。③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互动式学习等自主的学习方式。④在生态道德建设的目标上,就是发挥生态道德的调节和抑制作用,促进发展、科技、消费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生态道德教育读本》,在内蒙古草原率先从青少年开始,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试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转变观念的重要性,认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不来发展,换来的只是灾难。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与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在教育过程中它是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的。生态道德教育显著的时代性就是把抽象的道德说教与客观的当前的自然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践行一般性生态美德,尊重生命、善待自然,节约保护自然资源,树立绿色生态理念,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调查我县实验学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科学掌握影响农村中小学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及生态科学知识习得的诸多因素。

2.构建中小学基本的生态科学知识教育内容:地球生态和当前环境科学系统的基本规律。如森林群落、物种群落基本生态过程和分布;化学产品及元素对大气、植物、动物的影响;化学产品对人体的影响及危害;水资源的净化及保护措施等等。

3.探索提高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规范、培养解决生态环保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内容

1.规划生态校园文化,物化生态道德教育教材,规范学生生态道德行为。

2.探索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规律,达到既推动教学又达到环境教育的双赢目的。

3.开发校内生态道德教育资源----图书馆、实验室、演播室、校园网等,通过图片展示、征文研讨、放映专题实况记录片等手段,强化生态道德教育。

4.乡土文化教学与生态道德教育相融合的研究。

5.充分利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资源,共同开发学校环境教育和保护区环境教育的乡土教材。

6.考察猫儿山生态教育基地,体察自然生态美,并感受生态的恶化现象,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二)研究可能有的创新点

1.将中小学学生生态道德的行为规范教育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教师在进行生态道

德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一条条生态道德行为规范教育训练的内容,将无形的变为有形。引导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生态道德角度,来进一步体会其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使中小学学生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探索农村中小学学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中

小学生态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和实效性,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本课题将挖掘乡土文化中的生态道德教育因素,激活本地的环境教育资源,使之

有效地得以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丰厚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共同开发环境教育乡土教材,营造教育、林业联手推进我县环境教育的新局面。

六、课题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对象:面向全县中小学学生。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解和把握“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价值与特征。

2.调查法:通过问卷和个别走访等形式,调查了解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状况,分析研究少年儿童中生态道德意识与生态道德行为的差异及成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3.行动研究法:认真制定各实验学校各年级段“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目标体系,全面开展实践操作研究,并在教师角色的作用发挥和学校管理层面等视角进行实验与探索。

4.实地研究法(情境体验法):具体生动道德生态情景,具有相当大的心灵冲击力。在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亲身参与,进入具体的生态情景体察、感受,自觉提升生态道德意识。

5.经验总结法: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并注意提炼学校以往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成功做法与经验,逐步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框架。

七、研究的思路、步骤

(一)、研究的思路

1.通过文献研究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在面向全县中小学校的同时,又侧重确定四所小学、三所中学作为实验学校,并确定相关子课题和课题组成员,及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收集相关的研究,学习相关理论,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形成研究共识。

2.制订课题规划,确定课题研究步骤和实施方案,并依据实施方案实施研究。

3.及时收集各阶段的研究信息,不断积累资料进行阶段总结,根据研究动态,适时调整研究方法。

4.总结归纳研究方法和规律。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9年9月—2010年2月)准备阶段

查阅文献,收集信息、资料进行课题论证,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理论,形成课题研究思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0年3月—2011年8月)实验阶段

确定生态道德教育实验学校和子课题研究内容,依据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做好各阶段的数据分析及总结,收集、积累、整理相关的研究资料。同时对各子课题进行检查,进行回顾总结,完成中期报告。及时调整,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第三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总结阶段

对课题进行有效性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召开成果总结会议,完成通过该课题研究后我县中小学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同时对各子课题进行验收。

第四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结题阶段

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完成结题报告,整理完善结题资料,申请结题。

八、课题研究团队及其分工

(一)课题组长:张明英:负责全面工作,宏观调控,进行全面实施研究。

(二)课题组执行副组长:赵灵芝:课题负责人,负责生态道德教育的总体策划,进行全面实施研究。

(三)课题组副组长:唐常斌、范新华:参与生态道德教育的总体策划,具体负责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工作和环境教育协调工作。

(四)研究内容分工:

1.规划生态校园文化,物化生态道德教育教材,规范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研究。成员:唐常斌、王先录、李运香、文荣明、常小军、李素平、雷妙。负责人:王先录、李运香。(由兴安外国语实验学校、崔家中学、县一小、县二小承担)

2.探索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规律的研究。成员:何月新、阳远恒、唐清武、彭树华、王先录、李运香、六所负责该项实验的学校负责人。负责人:何月新、 阳远恒。(由六所学校分别承担不同学科的研究)

3.开发校内生态道德教育资源的研究。成员:唐常斌、彭树华、王先录、赵灵芝、李运香、常小军、陈宙明、李素平、雷妙、周祖勇。负责人:唐常斌、赵灵芝。(由兴安镇初中、崔家中学、县一小、县二小、溶江中心校承担)

4.乡土文化教学与生态道德教育相融合的研究。成员:阳远恒、唐常斌、何月新、陈宙明、佘锡茂、李萍。负责人:阳远恒、何月新。 (由兴安镇初中、县实验小学、华江中心小学承担)

5.开发学校环境教育和保护区环境教育的乡土教材的研究。成员:唐清武、阳远恒、

何月新、唐常斌、文荣明、李萍。负责人:唐清武、唐常斌。(由外国语实验学校、华江中心小学承担)

6.考察生态教育基地,体察自然生态美,感受生态的恶化现象,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的研究。范新华、赵灵芝、李运香、李素平、周祖勇。负责人:范新华。(由县一小、溶江中心心学承担)

各块负责人负责本块研究的组织工作,负责组织撰写本块的研究报告。

文荣明、陈宙明、常小军、佘锡茂、李素平、雷妙、李萍、周祖勇:具体负责各实验学校生态道德教育各项内容的实践研究,负责组织撰写各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报告。

九、条件保障

1.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科研力量雄厚

本课题参加者一部分是县教研室的教研员,长期从事各学科的教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另一部分是各学校的领导、教科研骨干,有多年的教育管理、教科研开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经验。本课题组成员中有4人主持过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10人参与过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的研究,都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承担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组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精力充沛、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科研队伍。所有课题研究参与者对本课题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完全有时间、有条件和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2.承担课题的单位教科研经验丰富

承担课题的单位县教研室,有着专家型的教研员,各学科人员结构合理,各有研究

专长。县教研室历年来重视教科研工作,承担过三个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并且课题均已结题,有较丰富的教科研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有充足的资源、必需的设备、教研基础和实验条件作保障。

3.课题研究的本地资源广泛、条件成熟

我县地处猫儿山生态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近几年,在加强未成年人的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猫儿山管理局挤出大量资金用于加强生态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我县各中、小学校互动,发起了“共建绿色校园大行动”,共同开展生态知识竞赛,“猫儿山杯”作文、书法、绘画大赛,“关注漓江源、保护生态环境”大签名等丰富多彩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连续出资印制了2万册《野生动植物基础》、《生态教育100问》、《生态记事簿》,4000多张寓教于乐、融生态环境宣传于一体的文艺演出光碟等宣传资料,直接发放到中小学学生手中。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我县中小学的生态道德教育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在参与猫儿山管理局主持的《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与学校日常教学相融合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有了更清楚地认识,对整合学科生态教育资源,渗透生态科学知识,培养生态道德意识,逐步落实中小学生态道德教育目标的操作策略有了一定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4.课题研究经费能得到保障

本课题得到广西林业GEF赠款小额科研基金的资助,课题的研究经费由广西林业GEF赠款小额科研基金和兴安县教育局提供。

十、课题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程资源案例和优秀论文集。

3、环境教育乡土教材。

    4、学生环保作文、书法、绘画作品集。

(注:此课题是2010年广西林业GEF赠款小额科研项目,同时也是2010年广西教育科学和桂林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