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猫儿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态科研频道 > 论文集锦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时间:2011-11-04 11:4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成玲 点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兴安外国语实验学校 刘成玲 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道德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早文本研习中熏陶、在问题探讨中参悟、在阅读讲练中渗透、在写作训练中深化等四个方面,对在语文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兴安外国语实验学校    刘成玲

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道德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早文本研习中熏陶、在问题探讨中参悟、在阅读讲练中渗透、在写作训练中深化等四个方面,对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环境教育     生态道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 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所以说语文教学在环保教育方面不仅大有可为, 而且大有作为,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道德的重要载体。因此,笔者在本文中 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研习文本中熏陶

新课程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 编发了不少有关人与自然方面的古今美文。这类美文在为我们提供审美教育的同时, 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如在学习语文版里的朱自清名篇《春》, 我们引导学生一同随作家去欣赏“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闲适、温润、和煦的优美意境。精读欧阳修的名作《醉翁亭记》,和同学一道感悟他是如何将自己的精神力量作用于自然景物,体会他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寓意, 一同体味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表现的超然旷达的情怀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中就有大量亲近自然、歌颂自然的名篇佳作,这类诗歌历来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好材料, 当然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好素材。如阅读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使至塞上》,一同随作者到边塞去看无比壮美的落日、荒凉浩瀚的沙漠, 去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去体会“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郁闷寂寞之情。如在讲授孟浩然的名篇《过故人庄》,感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赏析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所蕴含哲理的同时,欣赏诗人描绘的恬静的田园风光。引导学生通过美读来品味、感悟诗人对自然风光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给了我们同学许多深刻的启迪。

总之,对这些走进自然、享受自然、感悟自然的古今诗文的阅读指导,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感悟作家诗人的生花妙笔, 来领略大自然的多样与神奇, 增进人与自然的亲和与交融, 激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审美情感,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然是人类的老师, 万物也有人的性情。“万物静观皆自得” “人心至感, 必有应说, 物色万象, 爽然有如感会。”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在陶冶情操、滋润心灵、升华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云: “观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引导学生赏读这类诗文, 实际上就是师生共同走进自然美的世界,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长期坚持这样的研习与熏陶, 无疑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崇尚自然, 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道德观。

二、在探讨问题中参悟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问与学,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 (清·刘开《问说》)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 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常规武器”,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上的应有功效。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是美国记者、诗人乔治、帕金斯、莫里斯的《樵夫,别砍那棵树》,文题是一个祈使句,作者以诚恳的态度,恳求“樵夫”放下“斧头”,保留那棵树的生命。以此为题,形象生动,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那个呼唤人们保护环境的诗人举臂劝说之状,诗人以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一棵老橡树的真挚感情,劝说人们别砍那棵树,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 。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给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思考时间, 让他们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感受乔治、帕金斯、莫里斯那深深的生态忧患意识。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我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化, 设计了以下系列问题,通过以疑带读,以读促思,以思释疑的方法来组织问答式教学:(1)怎样理解诗中对老橡树的称呼不断变化?(2)自然界失去了树会怎样?(3)作者在诗中多次请求樵夫别砍那棵树,作者为什么对这棵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他对作者来说就那么重要吗?(4) 怎样理解“老树啊!你还能顶住狂风暴雨”这句话?( 5) 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在当今形势下,我们该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经过思辨并讨论, 同学们明白了任何物种都是人类的朋友,而不是敌人。树的存活“活出”了生态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树的消失, 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 意味着我们将失去一种可贵的生存体验。樵夫,别砍那棵树,诗人的呐喊,说明人类并没有正确对待自己同自然的关系。这一句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是在告诉我们: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分子 , 我们应处理好同万物的关系。诗人举臂劝说的呐喊,其深刻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一直自以为高于一切的自然主宰的人类对植物的随意砍掉已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自大自私、一意孤行的人类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给世界带来了难以解决的生态问题。这说明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叶圣陶语说 “教材无非是例子”。 通过对这首诗歌学习、探究, 我们可以形象化地诠释恩格斯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的警世箴言, 激发学生阅读这类美文的兴趣, 把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准则艺术地传授给他们。这样在传道授业的点点滴滴之中强化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促进他们善待自然、礼遇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的形成。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