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猫儿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态科研频道 > 论文集锦 >

民族习惯对茂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时间:2011-10-28 19: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安学 点击:
摘要:随着保护事业的发展,民族习惯在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工作中显得愈来愈重要。在茂兰保护区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后,民族习惯的影响已成为自然保护区的一项主要工作,本文主要阐述民族习惯对茂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从而就如何调动和发挥民族习惯的作用,以壮

摘要:随着保护事业的发展,民族习惯在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工作中显得愈来愈重要。在茂兰保护区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后,民族习惯的影响已成为自然保护区的一项主要工作,本文主要阐述民族习惯对茂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从而就如何调动和发挥民族习惯的作用,以壮大自然保护的力量提出建议,然后根据民族活动与自然保护工作互利发展提出一些措施作为借鉴。

关键词:民族  习惯   保护区   影响

一、茂兰对喀斯特森林概况

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南部荔波县黔桂交界处,其东、南面与广西环江县毗邻,境内包括立化、洞塘、翁昂、永康四个乡、镇以及高望、洞多、板寨、瑶所、塘边、瑶兰、英干、洞长等自然村寨。该区由碳酸盐岩石构成的裸岩山地分布,竞出人预料的是在这种磷峋岩石上,遍生连片乔林分布,面积达20000公顷之多,覆盖率在90%以上,是世界同纬度上绝无仅有的保护完好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实属国内乃至世界所罕见。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生物圈网络成员,2007年6月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地。

二、保护区民族习惯的历史渊源

在茂兰保护区分布着布依、水、瑶、苗、壮等少数民族占区内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以上,由于历史上遗留的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生产和文化落后等原因,这里的少数民族同外界其他兄弟民族接触较少,呈“封闭”状态,因而有着它独特鲜明的生活习惯。

1、区内各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在茂兰保护区内布依族占区内少数民族的45.5%、水族占32.8%、瑶族占4.4%、苗族占9.2%、壮族占8.1%,呈现农村聚落的垂直地理分布。如图所示。

 

 

    2、区内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分布在茂兰保护区内的各少数民族,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及衣、食起居习惯,并且有着象征本民族特征的手工艺品,正如布依族所信仰的佛教,做斋事期间,严守素食,竖幡招魂,丧事结束,要安龙,扫家喷火油,撒河沙,驱邪恶、然后贴咒符等。另外,布依族喜欢聚族而居,一个村寨往往是一个或几个血缘家族组成,小的村寨有二、三十户,大的村寨有七、八十或上百户之多,村寨周围喜欢培育高大葱茏的古香樟、古柏或枫木作为风水树,人们视其为神树,倍加保护,有的喜爱栽植大刺竹、吊丝竹、白竹或芭蕉,构成绿色藩篱,农家住户蔽其间。布依族的手工艺品有土花布、藤编、竹编凉席等。

在水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方面,崇拜自然植物和祖先,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神灵主宰,诸如树有树神、石有石神、水有水神,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对树、水神的崇拜比较突出。水族的手工艺品有芦笙、水族的银饰、花腰带等。

每逢除夕之夜,水族同胞都要在自家的院内向树、水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树神、水神从中作梗他们来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认为人的年庚八家缺金少木,要拜给树神、石神从中作梗安康长寿,有的人婚后多年不生育,也对树神焚香化纸,祈求树神赐福送子,一旦巧合就认为神灵感应,不惜杀鸡宰猪进行还愿。苗族的手工艺品有芦笙、项圈、手镯、围腰等。

瑶族和鸟的不寻常关系,在远古时代,瑶族祖先遇洪灾浩淼的大水将作物全部淹没,连谷种也没留下,眼看种族就要灭绝,危难时刻,鸟儿冒着危险飞涉重洋,从遥运的彼岸衔来谷种,使瑶山度过劫难,得以世代繁衍,于是瑶族人同鸟便结下了深厚的确情谊,不仅生前爱鸟,死后其坟前的木柱顶上也要刻上鸟儿,以证死者在九泉之下依然有鸟儿为伴。瑶族的手工艺品有牛角号、锦绣琼、锈球等。

三、民族习惯对自然保护工作的影响

在我国作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它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纯粹把区内群众移民,原因是没有那么多的经费开支以及一系列的相关安置地点,所以自然保护面对的是区内群众的自觉性及认识性,就茂兰保护区而言最根本的是区内的民族习惯对自然保护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

1、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

茂兰生物圈保护区是极珍贵的喀斯特森林所包含的复杂而深奥的科学内容,不仅为科学研究和监测提供了天然实验室,而且在相当广泛的程度上超越了一般喀斯特地貌荒芜的情调,它把上有森林,下有洞林、石头上长树、岩缝里盘根等一系列奇特森林景观与喀斯特的特有明河暗流。地下河出口叶下河天窗,上升泉、下降泉、瀑布、深潭、溶洞等到水文地质景观揉合在一起更兼有许多珍奇的野生动植物和当地的苗族拦路酒,瑶族洞葬,布依族的摸扒字,水族过卯等到传统文化,使无数的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为之倾倒,真是不去不知道,去了忘不了。

2、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

森林是喀斯特山区赖以兴旺发达的命脉,而茂兰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上具有典型性和脆弱性,复合秣系统潜充着较强的脆弱性,生物物种对外力的影响敏感再生能力较弱,各生态功能单元生态性较低,自我恢复能力差,因此在区内各民族的习惯和信仰经过长期与之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协调与适应而产生的有利于自然保护的民族文化,如树神、水神、兽神、鸟神和山神等一般是严格禁止猎杀、食用或破坏。

3、为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在茂兰保护区内民族的各种节日活动以及传统的手工艺品和风味食品,如水族的过卯节、猫孩、银饰、风猪;布依族的四月八、藤编、竹编凉席、笋锅酸;瑶家的禾仓、打猎舞、蛇螺节、瑶山鸡;苗族的迎客舞、拦路酒、腌肉;壮家人的过健节等等,不仅丰富民间的文化,而且是也为今后的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壮大了自然保护的力量

茂兰自然保护区所辖的乡镇,有自然村23个,自然组80个,总人口8547人,其中少数民族7559人,他们传统的习俗,表明已加入了自然保护的行列,从而构成了一支特殊的力量,假如再进一步的挖掘其习俗,使其从习俗转换到用法律来保护,那种力量将是不可估量的。

5、对自然保护工作的负面影响

民族习惯虽然大多对自然保护工作起着积极作用,可少部分也形成障碍,比如,乡土观念,陈旧习俗,生活用柴,开垦林地种粮种菜等活动形成个别森林“天窗”,上山朝拜烧纸,放鞭炮等,对区内野生动物造成惊吓,不利于野生动物的生态繁衍,祭祀活动中烧香,烧纸等也为森林火灾的发生埋下隐患,这些都对自然保护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民族活动与自然保护工作互利发展的几点建议及措施

根据茂兰保护区建区近二十年来保护经验,就如何调动和发挥民族习惯的作用,以壮大自然保护的力量,谈几点建议:

1、加强区内民族的文化建议和思想,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制宣传教育;2、大力发掘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中有利于自然保护的积极因素,达到既尊重民族习惯、宗教信仰又保护资源年目的;3、改变传统资源利用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建立林药复合生态经济系统;4、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发展无污染的产业建设,如水力发电,生态旅游,商业贸易等,使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相协调的轨道。

民族活动与自然保护工作互利发展的措施:

①利用民族活动宣传自然保护的重要性;

②对宣传方面突出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表彰;

③利用活动节日,保护区管理局的有关人员应主动的去参与,在节日的气氛中讲授有关自然保护的一些法律知识,如《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防火及野生动植物管理条例等,使其从民族习惯性的保护转化为运用法律性的保护。

④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和有关兄弟自然保护区的成功经验,探索民族习惯与自然保护的有效途径,正如选派有关的人员到搞得好的自然保护区学习、培训等等。

⑤在区内加大力度的进行科技扶贫,必须先从一个村或一个组做起,然后以点面。

⑥吸引外地商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开发生态旅游。

 

参考资料

1、周政贤   1987   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  贵州省人民出版社

2、赵献英   1998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5)

3、罗世槐   1995   喀斯特森林的璞玉——荔波  四川大学出版社

4、刘玉勤   1997   荔波县志                  方志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