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猫儿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当前位置: 主页 > 社区共管频道 > 华江乡 >

瑶乡巨变 党的恩情深似海

时间:2011-10-31 00:43来源:兴安报社 作者:彭明 点击:
瑶乡巨变 党的恩情深似海 一位生在旧社会长在新社会的瑶胞如是说 日前,记者来到风景秀美的华江瑶乡,本想采写一篇为华江瑶乡成立二十周年乡庆献礼的文章,没想到当来到该乡千家寺村时,一位名叫赵茂兴的老人说,要想真正反映华江瑶乡的巨变只写短短的二十年

瑶乡巨变 党的恩情深似海

一位生在旧社会长在新社会的瑶胞如是说

 

日前,记者来到风景秀美的华江瑶乡,本想采写一篇为华江瑶乡成立二十周年乡庆献礼的文章,没想到当来到该乡千家寺村时,一位名叫赵茂兴的老人说,要想真正反映华江瑶乡的巨变只写短短的二十年恐怕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全面地反映瑶乡,反映党的恩情,至少时间应该长些,这样才有说服力。于是乎,记者不得已改变初衷,按着他的意思,以他自己为蓝本,采取口述加整理的形式,记录了他65年来不平凡的风雨人生路。

                         

旧社会:吃了上顿无下顿

1936年,我出生在华江瑶族乡一个名叫包岭河的小山村,那时全村只有十来户人家,都是瑶族,清一色的穷。在我懂事时,听母亲说本来在我之上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由于生活穷的原因,再加上当时怪病横行,二人分别离全家人而去。待我长到13岁那年,因父亲经常生病,爷爷、奶奶体力难支,全家人仅靠母亲一人支撑,在那种情况下,我不得不到一个有钱人家做短工,靠出卖自己年幼的劳力,来换取自己的生存。虽然说这样一天下来,我可以力所能及地减轻了母亲的负担,但全家人仍旧过着吃了上顿无下顿的日子。

为了减少家里人员单薄的现状,后来母亲又从别家带了一个弟弟,一家六口生活过得更是紧巴巴。当时有首民谣是这样唱道:你莫愁,你莫愁,吃了红薯有玉米,玉米红薯吃完了,高粱产子又钩头。于是高粱、玉米、红薯就成了全家人吃的主要食物;穿的方面更是不用谈,那是我与弟弟二人除了穿父母亲剩下衣服外,一到冷天就用一条绳子捆住身体,晚上睡觉就是和身而睡,要是再冷些就用蓑衣当被盖用来抵寒取暖。说句心里话,对于当时那样的生活我自己心里根本没底,也不知道何时才能熬出一个头。

 

新社会:党的恩一辈子报不尽

1950年,当广西解放后,华江瑶乡人民也随之告别了苦难的生活,终于自己可以当家作主。同年,我进入千家小学读书,一学就是二年。

1953年,由于在上学期间,表现突出,活泼,又是儿童团团员,在一次学校举行的演出时,我被前来观看节目的乡镇府领导看中,幸运地被调到乡政府当了一名通讯员,专门负责为领导分发报纸、书刊和信件,传达领导的指意,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1955年,又在组织的安排下,我荣幸地被选派到广西民族学院干部培训部学习二年,系统性地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毕业后,我回到乡政府分别做团委书记,农业助理等职务。1957年,在党的关怀下,我们家分到了田地和房子,也就在当年,我们举家迁居到千家寺村,成了该村的一名新成员,同时我也由一个吃尽苦头的毛小孩变成了一个为人夫的男子汉。

                        

现如今:儿孙满堂 夕阳无限好

    1985年,我光荣地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

    退休后,现住二房一厅,老俩口除了在家照看儿孙,享受天伦之乐,另外的就是义务看管红军楼,让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代代相传下去,也让后辈们不忘历史,做人不忘本。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千家老年协会,成了该协会中的一份子。在平时,我们经常有组织性的开展一些活动,如打门球、扭秧歌、打腰鼓,一帮老年朋友们自得其乐,忙得不可开交,根本忘记了身在何处,年龄几何。有幸的是,在华江瑶乡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我们老协还被邀请参加演出,表演的节目就是《打双草鞋送红军》,反映的主题是当年红军路过华江翻越老山界时,瑶胞们自发为红军送草鞋的场景,表达了对红军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回想过去,遥望未来,可以说要是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新中国的成立,要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党对我的恩情真是比大海还深,我恐怕一辈子也难还尽。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