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上午,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科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将一只被救助的野生棕鼯鼠放归自然。随着笼门打开,棕鼯鼠探出头来,警觉地观察四周后,突然纵身跃起,蓬松的尾羽如降落伞般展开,几秒内便消失在树林。猫儿山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是棕鼯鼠的典型栖息地。![]()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科工作人员将一只被救助的野生棕鼯鼠放归自然。(姜国平 摄) 本次放生的棕鼯鼠,属于国家“三有”野生动物,被古人称为“飞鼠”。作为夜行性树栖动物,它们发达的滑翔膜可实现百米以上的林间滑翔,特殊的臼齿结构能精准咬开坚硬松果,更神奇的是其消化系统犹如天然播种机,经肠道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提升30%,每只成年棕鼯鼠每年可传播5000余粒树种,作为森林“播种者”,对植物种子扩散和生态循环至关重要,堪称森林中的“空中园丁”。被发现时,这只幼年棕鼯鼠左后肢轻微擦伤,猫儿山保护区两水管理站管护员用碘伏对其进行细心消毒,对其进行科学喂养。经过六天的精心照料,棕鼯鼠体重增加80克,皮毛越发光泽,经技术人员专业评估达到了放生标准。 这场生命救援并非偶然,猫儿山保护区持续开展的“生态科普进校园”“爱鸟护鸟进苗乡”已初见成效。4月19日上午,猫儿山保护区两水管理站站长侯勇生接到一位来自两水乡社水村村民阳桂山的紧急来电,该村民还在上学的两个女儿发现他们家屋檐下蜷缩着一只受伤的“小飞鼠”,建议寻求专业的救护。她们准确辨识很多的野生保护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在广大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近年来,群众主动上报的野生动物救助案例增多,正如侯站长在年度生态报告中所说:“当发现受伤的飞鼠不再被视为‘怪鼠’,当苗家孩童能准确说出‘这是传播种子的森林飞行员’,便是生态文明最生动的注解。”这场救助和放生行动的背后,正是人与野生动物的美丽邂逅,是生态长卷中跃动的音符,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乐章。 ![]() 两水乡社水村村民阳桂山和女儿到猫儿山保护区两水管理站寻求野生动物救护。(王和羽 摄) ![]() 受伤的棕鼯鼠。(侯勇生 摄) 【延伸阅读——认识“三有”保护动物】 本次放生的鼯鼠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根据2023年6月最新调整的《“三有”动物名录》,我国共收录1924种受保护野生动物,涵盖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及昆虫等。生活中常见的“三有”动物包括: •兽类:刺猬、松鼠、野兔、果子狸等 •鸟类:麻雀、斑鸠、猫头鹰、喜鹊等 •两栖爬行类:中华蟾蜍、黑斑蛙、菜花蛇等 •昆虫类:中华蜜蜂、蚕蛾等 保护区提示:群众如遇到受伤或被困的野生动物,请第一时间联系林业、公安等相关部门进行救助,避免与动物直接接触,防止误伤或被抓伤、咬伤。如发现有人私自饲养、猎捕、交易、运输、食用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应及时举报。 (责任编辑:admin) |